1. 首页
  2. 教育科研
  3. 教科动态
教科动态

《基础教育学校内涵发展研究》课题材料

济源市教育局关于开展《基础教育学校内涵发展研究》的通知2013-1-22 15:31:47文章来源:教科所(阅读次数: 535)各中心校,市直学校: 

济源市教育局关于开展《基础教育学校内涵发展研究》的通知

2013-1-22 15:31:47 文章来源:教科所  (阅读次数: 535)

各中心校,市直学校:
  为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探索加快我市基础教育学校内涵发展的途径和办法,我市申报了中国教育学会“十二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区域推进基础教育学校内涵发展行动研究》,本课题现已被中国教育学会批准立项,课题主持人为市教育局李伯勇副局长,课题批准号为16020763A。现就进一步加强我市基础教育学校内涵发展研究,推进课题研究工作,提出如下要求:
  一、加强学习,提高对开展基础教育学校内涵发展研究的认识
  基础教育是提升国民基本素质的教育,在国家教育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近年来,随着济源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为济源教育的发展也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市委、政府投入大量资金,通过大规模的学校改造和布局调整,区域内基础教育学校教育教学设施等硬件建设有了十分明显的改善。同时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我们也积累了相当数量的优质教育资源、力量雄厚的师资队伍和较高的教科研水平,成为实现济源基础教育均衡和优质发展的宝贵财富,推动基础教育在省内处于领先地位。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当前我市的基础教育在发展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优质教育资源不足、配备不均衡,教育教学质量与社会的期望值还存在差距;注重充分挖掘各种资源,推进学校内涵发展的意识不够明显,措施不够得力;学校领导团队的管理文化、教师团体的教学文化、学生集体的班级文化和校园环境文化等底蕴相对薄弱;课程开发和课堂教学改革不够深入等方面。要解决这些问题,迫切需要基础教育实现由重规模、数量、速度等外延式发展,向重品味、质量和效益等内涵式发展的转变。进入“十二五”以来,我市明确提出基础教育要实现由外延发展向内涵提升的转变,着力实现区域教育的均衡和优质发展。但在内涵发展的要素界定、价值定位及发展模式等方面还缺乏系统研究和实践探索。因此,我们力图通过开展基础教育内涵发展课题研究,对基础教育内涵发展的内涵构成、途径策略、评估体系等进行研究,进而逐步构建符合济源市情,适合济源发展的、以质量为导向的内涵式发展模式,为同类地区教育和学校的均衡发展提供有益的经验和借鉴。
  二、抓住关键,明确我市基础教育学校内涵发展研究的指导思想与重点
    (一)指导思想
    我市基础教育学校学校内涵发展的研究,应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尊重规律、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为研究方针,本着分类研究、先易后难、整体发展的原则,引导学校提高办学水平,促进学校在管理体制机制、课程建设、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设、教师的专业成长等方面有实质性的发展,逐步形成适合我市基础学校内涵发展的理论体系、实践体系和评估体系,实现我市基础教育更加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更加符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人才的需要,更加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殷切期望。
    (二)研究重点
    1、课程开发和课堂教学改革研究。
  加强课程资源利用和开发研究,创造性执行国家课程,开发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创建富有济源特色的学校课程体系,彰显济源教育特色和不同学校的教学风格;开展课堂教学改革研究,创新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做到因材施教,鼓励个性发展,促进人人成才,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2、学校内部管理机制和文化创新研究。
  研究建立推动学校文化的形成与完善,促使学校形成具有时代特点、体现创新精神的办学理念,形成鲜活的校园精神和特色文化的制度体系;研究建立能够引导校长关注课程、关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促进学生全面自由发展、持续提高教育教学效能的制度体系;研究建立推动学校民主管理,推动学校民主化、科学化发展的制度体系;研究教学评价机制改革,建立多元评价的制度体系;研究整合学校教育资源,创设和维护和谐、安全、动感和学习型的学校共同体,促进学校的优质、精细、特色和创新发展。
  3、教师专业发展和素质提升研究。
  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素质提升的措施、条件和机制,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加强学校岗位管理,完善激励机制,激发教师积极性和创造性;研究通过研修培训、学术交流、课题研究等方式,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
  4、学前教育发展研究。
  开展学前教育办园机制研究,探索多途径、多渠道办园机制;研究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探索幼儿活动课程体系;研究幼儿教师选拔和培训机制,提升幼儿教师素质,提升学前教育水平。  
  5、济源基础教育内涵发展评价体系研究。
  开展“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体系”研究,着重通过关于基础教育内涵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含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和评价细则)、评价主体、评价方式、结果运用等方面的研究,建立适合济源区域特点的基础教育内涵发展的质量监测体系与评价机制。
  6、济源基础教育内涵发展的区域模式研究。
  开展“济源基础教育内涵发展区域模式”研究,从基础教育内涵发展的指导思想、理论框架、发展原则、方法措施、制度机制、评价体系、成果运用、拓展深化等方面构建基础教育内涵发展的区域模式,探索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三个阶段相对独立的内涵发展体系以及三个阶段之间的相互衔接与共同发展,进一步激发区域基础教育内涵发展的内在动力,促进济源基础教育整体质量的提升,推动新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努力为济源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三、统筹规划,积极探索基础学校内涵发展研究的途径和方法
  1.落实研究责任,加强研究指导。基础教育学校内涵发展研究涉及教育行政部门、教研科研机构和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各园校。课题研究内容多,研究范围广。为加强研究工作,市教育局将成立由主管领导牵头,相关科室及子课题负责人参加的总课题组,全面规划和管理课题研究工作。同时成立研究秘书处,具体负责课题实验工作的指导、管理和推广,建立课题研究简报,定期发布课题研究信息和成果,建立共享机制和定期汇报制度,组织学术交流和研讨活动等工作。各单位要统筹各种研究资源,建立健全相应的研究组织和机构,创新研究工作机制。要发挥教研科研人员、名师名校长的作用,发挥团队的智慧,形成勇于创新、密切合作、资源共享的研究共同体。 
  2.加强基地建设,推进改革试点。为推进课题研究工作,市教育局总课题组将建立若干课题实验区和实验学校,将规划一批子课题。各中心校和市直学校要坚持内涵发展方向,加强调查研究,组织专家论证,听取各方意见,明确研究方向与发展思路,确定1项子课题,作为本区域和本学校的统领性课题,由市教育局总课题组负责管理。各中心校可面向辖区中小学发展二级子课题,市直学校可在本校发展二级子课题,由中心校和市直学校进行管理。鼓励各单位立足实际、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形成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共同推进内涵发展研究的局面,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使研究与实验工作取得突破。
  3.营造良好氛围,建立保障机制。内涵发展的研究与实验工作,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促进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的良性互动。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调动学校参与内涵发展研究与实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研究与实验工作中的优秀成果和取得优秀成果的单位和个人,要予以表彰和奖励,并适时推广。
  各单位务于2013年2月28日前将子课题及实验区(校)申报表报市教科所。电子稿发课题专用邮箱jynhfzyj@126.com
附件:

回到顶部